导读原创魏哲师训君评相信每位老师都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任性的“作精”学生,但老师们除了无奈和愤怒,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改善沟通技巧,读懂任性孩子背后的无助与无奈,帮助他们从深渊中走出来。阅读时间:4分钟近日,关于“作”的话题不时冲上热搜榜。《我

原创 魏哲

师训君评

相信每位老师都在教学生涯中遇到过任性的“作精”学生,但老师们除了无奈和愤怒,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改善沟通技巧,读懂任性孩子背后的无助与无奈,帮助他们从深渊中走出来。


阅读时间:4分钟

近日,关于“作”的话题不时冲上热搜榜。《我就是演员》中李梦片场耍大牌的消息不断发酵。
针对这些现象,很多人进行口诛笔伐。而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同样会遇到类似任性的学生。

笔者曾经有个学生小A,不是与父母同住,而是住在隔壁的另一处房子,她每天是否上学取决于早上醒来那一刻的心情。如果感觉不悦,她便会让母亲跟老师请假。

一模之后,由于成绩没有达到预期,她便离开学校,到山区中放了一个月的羊(注意,是真的放羊)。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们除了无奈、愤怒,更应该做的是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矫正。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01

了解问题学生的内心动因


张爱玲说过:“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当我们面对问题学生甚至他们所谓的“作精”言行屡教不改时,不能仅仅关注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可理喻,更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是放弃他们,而是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事实上,几乎每一个“作精”的问题学生,都曾有一个难以言说的童年:

以小A为例,在她小的时候,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她由祖父母抚养长大。而当父母功成名就之后,便将小A接回身边生活,他们出于补偿心态,对小A百依百顺(甚至允许孩子对自己直呼其名)。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演员李梦身上,小时候她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12岁时被送往国外念书。

无论是小A还是李梦,她们的童年都是孤独的、缺乏安全感的。这便导致了她们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是不值得被关注的。

久而久之,这类孩子会变得敏感、脆弱,其中一部分人在与他人交往中遇到一点点不如意时,就会认为对方在挑战自己,于是用更为粗暴激烈的方式进行反抗。正如李梦在《我就是演员》中说的那样“我是一个有性格缺陷的人”。

要知道,每当这类孩子任性、不可理喻、歇斯底里时,都是他们内心最害怕、最脆弱的时候。他们所有的歇斯底里都是一种防御和自我保护、一种求得关注和抚慰的方式。

一如张爱玲,童年时父亲、继母的虐待和生母的忽视,造成了她一生漂泊的际遇,也造就了她冷漠、高傲、喜怒无常的性格(可以从照片的眼神中读出)。她渴求被原谅,却不知如何表达。

每一个任性的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卑微的小孩。而一旦读懂这些,我们便能够在内心接纳他们、理解他们。


02

避免自己陷入“情绪陷阱”

这些任性的人常常用“应激方法”解决内心的恐惧,他们暴走、挑衅、攻击、故意激怒对方。

而普通人很容易被他们骗入“情绪陷阱”,用同样“应激”的方式进行反抗、回应。

在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书中,列举了五种“应激策略”:

1.殉道者策略:

面对任性的人,无底线地忍耐,甚至百般讨好(就像小A的父母一样)。

2.威吓策略:

通过以暴抑暴、以吼对吼的方式解决(如与李梦对吵的工作人员)。

3.脆弱的自我策略:

自己比对方更为崩溃(如很多家长在被孩子激怒后泪水涟涟,不停地叙述自己是多么的不容易)。

4.骗子艺术家策略:

通过过度承诺“诱使”对方平静服从(很多家长常常说:你不哭了,我就给你买**)。

5.推诿责任策略:

引入一个第三人,组成联盟,共同对付任性者。

事实上,以上五种策略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这类孩子的自尊感。当他们被讨好、贿赂时,情绪并没有真正得到纾解,只是注意力被暂时转移了。

而这种情绪则深深埋进内心,一旦遇到另一点火星便会瞬间被点燃甚至引爆。而当他们被威吓、被唠叨、被联盟阻挡时,他们的被攻击力度会进一步升级。

可见,面对任性的孩子,教师和家长一定要避免使用上述五种错误策略。


03

引导


作为教师,我们在面对“作精”的学生时,不仅要从内心理解他们,还要在他们发作时避免被带入“情绪陷阱”、保持冷静,避免运用五种错误策略。

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纾解法”对这类孩子进行引导。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

允许发泄+理解抚慰

当任性的孩子发作时,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不要试图阻止。有时候激烈的表达也是一种沟通方式,让激烈的情绪得到及时发泄,胜过冰山一样冷漠回避。

教师和家长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避免自伤自残),让孩子充分表达心声、情绪甚至是哭诉。

当然也不能无动于衷地当观众,而是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们,一边肯定地点头,一边用温和的语气告诉他们:“明白、理解,这确实让人非常痛苦。”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他们一个拥抱。中国的很多教师和家长对拥抱非常排斥,认为这是很矫情的行为。

事实上,拥抱是给人安全感的很好的方式。在这种抚慰之下,孩子的内心和情绪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2

引导表达

当孩子从发作转为平静之后,教师可以先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比如:“孩子,看到你这么痛苦,其实刚才我感觉有些手足无措,甚至有点愤怒,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可能是我的应激反应。现在能跟老师说说,刚才你的感受吗?”

注意,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启发性交流时,千万不要用指责性的表达,比如“你刚才吓到我了”。如果孩子已经忘了刚才的感受,那么教师可以帮助他一起回顾。

当然,在心理咨询时还有一种方法,即把发作者发作的情景录像录音,之后让其回看回听、谈感受。

需要提醒的是,教师和家长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当和孩子建立信任之后,可以事先征得孩子同意——在下次发作时,我可能会在你没有发现时录下来——为了我们更好地回顾和改善。


3

共同探究+“替换游戏”

当孩子回顾了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需要陪同孩子一起探究。

注意,不是反思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低级的错误,而是探究造成这种行为的内心原因——是孤独、缺乏安全感还是出于自我保护?

当一个人意识到这些造成自己发作的“野兽”时,他更容易和这些“野兽”和谐共处。

要知道,教师的任务不是将“野兽”监禁起来(那样当“野兽”冲出牢笼时会变得更加疯狂)。
而是引导学生意识到它的存在,并告诉学生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头“野兽”。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替换游戏”。

告诉学生下次当你感觉到“野兽”出笼时,可以将“野兽”替换成“小猫”。即用坦诚的内心描述,代替破坏性的言行攻击。

例如,当你想发泄时,你可以大声说:“我又感觉到愤怒了。”当你想要说脏话时,你可以说:“你刚才的语气伤害到我了,让我突然有种想说脏话的冲动。”

用真实的情感、情绪描述,代替破坏性的情绪发泄。很多人之所以情绪崩溃、口不择言甚至出口伤人,恰恰是因为内心的感受太过强烈而又不能及时有效地表达,只能用这种激烈的方式让自己发泄出来。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让学生在理性的表达中逐渐平静内心、平复情绪,在坦诚的表达中获得勇气、收获自尊感。

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

只有我们拥有足够的耐心、怀有足够的爱心、具备足够的沟通表达技巧,才能读懂任性孩子“作精”背后的无助与无奈,才能真正将他们从孤独的深渊中及时解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