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诗敏是谁(李诗敏个人主页资料图片)

表演前李诗敏在查看铁水的情况 陈刚摄

火流星划出的美妙弧线唐彬摄

火龙表演

火龙表演中 唐彬摄

李诗敏表演火流星陈刚摄

李诗敏烧制铁水 陈刚摄

李诗敏引燃火流星 陈刚摄

李诗敏在烧制铁水中把握着火候 陈刚摄

铁水钢花中表演火龙 唐彬
铜梁火龙,民间艺术表演之一,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被誉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首。从隋唐传承至今,火龙已是铜梁人迎新春、贺吉祥的传统大戏,更是中国龙文化中独具风格的一面旗帜。在火龙艺术的发源地——铜梁区高楼镇,火龙“非遗”传承人李诗敏仍然活跃在舞台上。
“把碳加足,温度升高,马上就要表演了!”深秋的一个晚上,铜梁区奇彩梦园景区周末文艺演出照常进行,火龙表演是演出的压轴大戏。作为火龙表演的“老把式”,李诗敏在演出前照例提醒同伴在玩舞前的注意事项。
李诗敏今年66岁,是高楼火龙表演队员中年龄最长者,也是目前队中舞龙时间最久、经验最丰富的队员之一。李诗敏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田坎上走来的龙舞欢乐“使者”。
初见李诗敏,中等个儿,结实魁梧,身穿黄色丝绢演出服,头扎红色头巾。虽年过花甲,却身手矫健,这是他长年从事舞龙演出和在农村从事劳动的结果。
演出开始,只见李诗敏赤膊上阵,手持火流星,快步上台。手中的两个火流星随着音乐欢快起舞,炭火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点点火星在他身旁飘落。
李诗敏的火流星表演一气呵成,在近一分钟的精彩表演中,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也拉开了火龙表演的序幕。紧接着,铁水在空中散开,一个个裸着上身、穿着短裤的舞龙手,挥舞着龙身,冲入了铁水阵中,火龙在铁水花中逡巡、游走。“哇,呀……”铁水从空中掉入人群中,观众惊起发出阵阵欢呼声,龙舞表演很快让现场成为了欢乐的海洋。
铜梁火龙历史悠久,高楼火龙堪称一绝。在表演之余,李诗敏向记者讲述了火龙的历史。相传,宋末元初,蒙古铁骑进攻合川钓鱼城,与钓鱼城相邻的铜梁安居人民同仇敌忾,誓守钓鱼城。最后蒙军大败,安居人民将兵器融化成铁水,用作舞龙时庆贺的火花,便有了铜梁舞“火龙”的习俗。后来,火龙在涪江沿线的高楼、安居等地流行开来。
李诗敏的父亲李福舟是火龙玩耍的老艺人,母亲易发容是川剧老演员,李诗敏从小在父母的艺术熏陶下成长。他16岁便向父亲学习耍龙灯技艺,练就了一身舞龙的绝活。“玩火龙是我们高楼人的绝活,我玩了几十年,烧铁水、舞龙、玩火流星,样样都精通……”说到舞火龙,李诗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李诗敏告诉记者,舞火龙的精髓是把握铁水烧制的火候及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火龙的火来自于用铁水打出的火花,烧铁水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生铁。在表演前40分钟,铁匠就在场边架起碳炉熔铁。一场表演需要4到8个碳炉同时工作,每炉要熔约5公斤生铁。
掌握铁水的温度则是炼制过程中的一个技术活,铁水温度过高、过低都不行。李诗敏说,铁水温度低了,在空中散不开;温度高了,火焰效果又不好。一个熟练的铁水师傅必须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总结,才能掌握其中的窍门。
表演时,铁水师傅舀起沸腾的铁水抛出,水花手对准铁水用力击打,将其打散成四溅的铁水珠。铁水珠越是细小,就越明亮耀眼,这就形成了火龙之“火”。
烧制出了合格的铁水,只做到了火龙表演的一部分,一场完美的火龙表演还需要火龙玩舞者所有队员之间的相互默契配合。
“舞火龙配合十分讲究,队员与队员之间,铁水师傅和队员之间都需要配合,否则就会将表演搞砸。”李诗敏说,配合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练出来的,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比如铁水师傅在打铁水的时候,就一定要清楚龙舞到什么点、什么时候、要怎样把铁水打出去,既不会伤害到自己,又能将铁水炸开显得好看。
玩火龙是个十分危险的运动,铁水的温度达到一千多摄氏度,舞龙队员被烫伤在所难免。李诗敏伸出双手,露出了表演时留下的伤疤。他说,虽然自己和队员们都知道怎么躲避散开的铁水,但密集的铁水还是会与他们裸露的皮肤“亲密接触”。于是,在上场表演前,他们都会裹上头巾、戴上护目镜,在鞋口缠上胶带避免铁水掉进鞋里。
由于年龄偏高,李诗敏在火龙队伍中已从玩舞者角色退了下来,转为开场时的火流星表演。近些年,李诗敏在传统龙舞表演艺术的基础上,通过几年的琢磨和试验,改进了火流星制作。“现在我选用青杠碳做燃烧材料,改变了以前的煤碳燃料,这样表演时燃料不易熄,且舞动时的轨迹更漂亮。”李诗敏说起自己改进后的火流星颇有些自豪。同时,他还在火流星表演中,加入了杂耍的元素,让表演更具欣赏性。
舞龙几十年来,李诗敏随着高楼火龙队伍先后到美国、法国、印尼、泰国、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种盛大演出,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农民使者。
“铜梁火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艺术,必须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将技艺发扬光大。”李诗敏说。
近年来,已过花甲之年的李诗敏打破高楼火龙“父子相传”的传统,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培养新的传人上。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舞龙、烧制铁水、玩火流星的经验传授给周围的年轻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该项技艺保护好、传承好。